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展”公益展览

展 览 安 排

展览时间

2019年5月19日-6月10日

展览地点

成都高新区石板凳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群体(团体)或者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包含了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地或空间。

人类随着不同群体(团体)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创造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然后人们以口传的方式为主代代相传,汇聚为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使它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并且继续激发人类的创新力。

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日渐减少,使得它们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为了对历史河流中的宝贵财富能继续传承,国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并设立了项目名录加以保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共分为十个类别:

类别一:民间文学

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白蛇传传说》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故事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白蛇传传说》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被列为汉民族流传较广的四大传说,均被列入非遗项目。

类别二:传统音乐

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系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它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民歌,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长调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婚礼、乔迁和婴儿降生庆典等传统社交与宗教节庆活动中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

长调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祖先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随之从狩猎转变为畜牧,长调民歌即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艺术样式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风俗习惯及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

《河曲民歌》《巢湖民歌》《兴山民歌》《崖州民歌》等均属于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三:传统舞蹈

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4罕见的。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同的文化或节日等,在不同地区拥有自己舞蹈的表现及表演方式。例如:《秧歌》,《狮舞》等。根据地区文化传承申请列入非遗项目。

类别四:传统戏剧

又称为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各地。明代天启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清代乾隆年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下去。

《昆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艺术形式精致,内涵深厚。由于昆曲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被首批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传统戏剧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如《梨园戏》《潮剧》《青阳腔》《高腔》等都属于重要文化的重要特色。

类别五:曲艺

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

扬州评话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表演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艺人在创作和表演中还十分注意渲染扬州本地的风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历史上此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曲艺家门技艺十分发达。不同地区创作出各种属于自己的风采。如《苏州评弹》《福州评话》《山东大鼓》《温州鼓词》等等。

类别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因我国为历史悠久之古国,传统体育项目源自于传统武术,即为“国术”。

游艺亦作“ 游秇 ”。在传统的文化节日中举行的一些游戏或娱乐活动项目。同时也指在优游于技艺之中。

杂技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专门艺术。其中包括运用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方式。

传统武术-少林功夫

是指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的少林寺是少林功夫依存的文化空间。

禅宗智慧赋予了少林功夫深厚的文化内涵,少林功夫的传承人首先应具有对佛教的信仰,包括智慧信仰和力量信仰。少林功夫的智慧信仰主神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力量信仰主神为紧那罗王。超常神力和超常智慧从来都是佛教徒潜心追求的目标。以信仰统摄技击,以技击表现信仰,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区别之所在。

中国传统体育除了《少林功夫》以外,还有《武当武术》《太极拳》《梅花拳》等其他项目闻名于历史并保留至今。

游艺-蹴鞠

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战争、灾害等原因的影响,蹴鞠活动已越来越少见。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

游艺里还有《天桥摔跤》《赛马会》《传统箭术》《围棋》《象棋》等可静可动的项目。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需要保护流程的历史瑰宝。

杂技-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发展传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抖空竹》属于杂技类项目。其中还有《吴桥杂技》《聊城杂技》《中幡》《线狮》等杂技项目属于非遗保护项目。

类别七:传统美术

古人通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方面分别研究了中国山水画、农村年画、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和谐思想美术作品。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明代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及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成为我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天津地区民俗文化及北方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画作以外,剪纸,刺绣等也都属于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如:《徐州剪纸》《回族剪纸》《苏绣》《顾绣》《湘绣》等。

类别八:传统技艺

指一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并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

《宋锦织造技艺》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其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与特色。在生产制作中,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得以蓬勃发展。宋锦不仅是苏州这座丝绸古城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技艺不仅仅限于织造技艺。其中也包含了陶制品烧制技艺,如《石湾陶塑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等,以及布制印染技艺、土楼营造技艺等。

类别九:传统医药

每个群体或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医疗方式及药物制剂方法。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诊断疾病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实物,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其潜在的科技与人文文化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药炮制》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几千年以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类别十:民俗

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春节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过好春节是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内很多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除此以外,在这些节日之中,在不同地域所举行的一些活动也都属于非遗项目。如:茅山会船——清明节;泽林旱龙舟——端午节;中秋薄饼——中秋节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由城市建筑到城市历史保护区,由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全面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已达41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图书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文化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