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 | 美术中的巴蜀非遗

发布时间:2022-08-12 本文来源:成都市高新区文化体育指导服务中心 · 图书馆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它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文脉,并以多样的文明形态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激发着人类未来的持久创造力。

    自古以来,川渝两地山水相连、文脉相承。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建合作机制正在生成。数百个非遗项目在巴蜀大地上熠熠生辉,闪耀着川渝两地人民共有的文化记忆,也正在成为"巴蜀”区域重要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精神标识。如:四川的都江堰放水节、黄龙溪 火龙灯舞、糖塑、竹琴传承人、青城武术、安岳石刻,重庆的土家族吊脚楼、大足石刻、苗族赶秋等。这些绘画作品为非遗项目注入新的文化价值,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

     本次展览作品,用艺术手段再现多彩非遗,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非遗项目引申出新的艺术魅力。在抗疫之际,通过线上展览的方式,加强人民群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复兴, 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多角度保护、传承非遗,将进一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作品展示




《观音阁》

/ 蔡 健  120cmx80cm

观音阁老茶馆

观音阁老茶馆,是仅存不多且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老茶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茶馆的活化石”。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历史痕迹,再现了这个老店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很多当地人的生活就是在这里,每天从一杯茶开始。


《梁平草把龙》

/ 曹 念    宿 莹    58cm x 44cm

梁平草把龙

梁平草把龙,是人们从祈求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的良好愿望出发,从民间的干旱祈雨发展演变而成。整条龙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的每一节像是一个个草把,且均不用龙皮装饰。特别是龙头和龙尾不用其它材料做骨架,全用稻草捆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体现出梁平民间扎龙艺人高超独特的手工技艺。



《水井坊制作》

/ 陈 荣   68cm x 68cm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明清时期起源于成都东门府河、南河两江汇合处的水井街酒坊,一直传承至今。它的酒酿造至今仍沿用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窖群,这是酿酒微生物的储藏库,可借以研究酿酒微生物的特性及酿酒工艺的变革。



《甜蜜之轮》

/ 曹筝琪娜  100cm x 100cm

糖塑(成都糖画)

糖塑(成都糖画),是传统中国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将之制作成形。釆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将糖塑制品制成既可欣赏娱玩,又可直接食用。其制品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因而在成都地区的城乡庙会、集市等群众文化活动场合都可以见到糖画的影子。



《茶艺》

/ 范明亮

长嘴壶茶艺

长嘴壶茶艺,是一项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是我国茶道的一环,是茶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长嘴壶茶艺表演用肢体语言表达各种文化内涵,长人知识,发人深省,也营造了茶馆的文化氛围和民俗气息,提高了茶客的品茗乐趣。



《艳阳天》

/ 范澍宁  110cm x 142cm

彝族“朵洛荷”舞

彝族“朵洛荷"舞,是彝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意为火把节之舞。它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活动中的主要项目,火把节唱的歌统称为朵洛荷,仅限女子集体表演的一种歌舞形式。姑娘们穿着艳丽的服装聚集到宽阔的草地上,自动围起一个个圆圈,或手拉手,或互相牵着头巾,打着黄伞,踩着细碎而富有韵味的舞步。



《新津龙舟》

/ 龚利平   60cm x 80cm

新津龙舟会

新津龙舟会,始于唐代初年,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新津龙舟造型表演赛有红、黄、青、白、黑五种龙舟造型,表演时, 龙眼冒金光,龙口有的吐火、有的喷水、有的喷烟花。在龙舟表演的同时, 当地民众还在大船上组织龙灯、狮灯、川剧折子戏等表演。



《非遗之都》

/ 李 江  138cm x 34cm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世界范围内首次举办的以展示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文化盛会,在成都已连续举办了七届遗产节,见证并记录了非遗保护的践行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李薇丽盛赞成都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都"。2009年,文化部批准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成都成为了著名的非遗之都。



《川剧人物》

/ 李 江  138cm x 34cm

川剧的名称

川剧的名称,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 人物角色分为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羌笛声声》

/ 李 江  200cm x 180cm

羌笛演奏技艺

羌笛演奏技艺,羌笛吹奏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即使是一首简单曲调,其技艺性要求也很高。羌笛在吹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的上下滑音等技巧,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



《苗族赶秋》

/ 李 江   施秉伟   68cm x 68cm

苗族赶秋

苗族赶秋,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在“立秋” 时节欢庆秋收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重大传统节日。它是集歌舞、祭祀、体育、娱乐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艺术。



《化•毗卢遮那佛》

/ 李耘燕   300cm x 150cm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是四川省安岳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它继承和延续古代的摩崖造像艺术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它有圆雕、塔雕、壁雕、碑刻等技艺形式,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连花清瘟的秘密》

/ 卢 贞   160cm x 90cm

连花清瘟

连花清瘟,是一个复方中药,含有很多中草药成分,根据中医药理论和医疗、调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分别采用修治、水制、火制及增添辅料制作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加工的特殊炮制而成。



《茶马古道》

/ 钱 磊   138cmx34cm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全国茶叶中唯一多品类茶的制作技艺,以蒙顶甘露为代表,还包括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五种代表性茶品的传统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因其品质独特、工艺精湛、外形娟秀,载誉史册。



《绣屏》

/ 孙晓伟   25cm x 54cm

蜀绣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



《夹江造纸》

/ 吴一萧   70cm x 160cm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是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的记载相合。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誉为“国之二宝"。



《古堰放水》

/ 姚叶红   138cm x 34cm

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一年一度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青城武术》

/ 姚叶红   钱 磊   施秉伟

 136cm x 70cm

青城武术

青城武术,是中国古代武术的四大门派之一。它保留了大量古代武术套路,也保留下了大量道教养生功法,内容丰富,经过民间侠客方士、道教和佛教习武之人,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 “拳似雷霆变多端,腿似风轮肘如鞭,身似绵条步稳固,大开大合全神注,神鬼莫测手眼随, 勇疾狠准手无情”较为统一的风格。



《身边的非遗》

/ 尹莉莉   176cm x 170cm

川剧

川剧,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其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 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钦斋泥塑传承人》

/ 袁 泉  138cm x 68cm

眉山钦斋泥塑

眉山钦斋泥塑,近两百年的传承与坚守,始终坚持纯手工工艺制作,一件泥塑作品的制作需要经历塑形、晾干、烧制、上色等复杂步骤,从塑形直到最终完成所需要的制作周期一般为三个月左右。“钦斋泥塑”,多选取老百姓熟悉的民俗人物故事为题材,注重传统技法与现代的融合及人物神韵的刻画,把我国传统泥塑写意之长与西方的写实技巧完美结合。


▪ 完 ▪




图书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文化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