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菖蒲、吃粽子、沐兰汤......端午传统习俗大全,速来了解!

发布时间:2020-08-13

端午,端,始也。指农历五月五日,亦称端五、端阳、端节、午节、重午、重五、地腊、天中等。这天有吃粽子(角黍)、竞龙舟、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戴香包等习俗。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说些端午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来源

——纪念屈原

这是流行最久广的说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屈原死于汩罗, 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端午节民俗

——划龙舟


岳阳是龙舟的发祥地,素称“龙舟之乡”。南朝时即有龙舟竞渡之俗。唐代张说守岳州,龙舟竞渡规模大过前代。他的《岳州观竞渡》诗中有“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之句,可见赛程之长。后至建中初(780),张建封任岳州刺史,多次主持赛龙舟,并写下了著名的《竞渡歌》。诗中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水面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跃出目如瞬。”这已经是接近现代的竞渡运动了。划龙舟,是我国很多地区盛行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项民俗活动,其声势浩 大,气氛热烈,充满着万众一心力争上游的豪迈气概。

端午节民俗

——插菖蒲

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已用艾绒作为灸灼疗法的发热材料。艾叶又是内服、外敷、熏、洗的药物。到了南北朝时,已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菖蒲根茎可作香料,具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而且其叶似剑,故菖蒲与艾草并提。至此,端午日挂菖蒲、艾草已成为各地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


端午节民俗

——吃粽子

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粽子亦称角黍、筒棕。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魏晋时已行此俗。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唐明皇有“四时化竞巧,九子粽争新”之诗句。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北方多用糯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南方粽子,以苏州、宁波等地最负盛名。其馅心多以糯米佐以豆沙、枣泥、咸肉、火腿、油脂等。各地粽子形状有三角、四角、枕头形等之别。此俗至今不衰,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端午节民俗

——沐兰汤

沐兰汤是端午节时期的一种沐浴方式,起源很早。《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即每逢五月初五日,人们将兰花入水熬煮成洗澡水,据说浴后可以避邪祛病。屈原《九歌·云中君》中就有“蕙肴蒸兮兰藉,浴兰汤兮沐芳”的句子,可见沐兰汤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端午节要“蓄兰为沐”,故所以人们又将“沐兰节”作为端午节的别称,沐兰节亦作“沐兰令节”。

端午节民俗

——挂香包

流行于全国各地。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小孩以五色线系香包挂于胸前,以示驱邪恶,保平安。所谓香包,其外形或为一长方形纸包,外印钟馗、关公等彩色神像;或以各种色布缝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或以硬纸折成粽子形状,外编以各色丝线。包内装香料或裹独瓣圆大蒜。民间以为有辟瘟除病之效。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线下活动

将于2020年6月24日10:00

铁像寺水街盛大开启

届时我们不见不散~


不能前往现场

观看传统民俗表演

非遗展示的伙伴们

可以通过观看直播了解现场哦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