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年锣鼓

发布时间:2014-08-27

项目级别:市级

川剧在自身的发展中根据剧目的内容和表演方式,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声腔套路,其中一部分打击乐进入了这些套路,剩下那些打击乐曲牌,戏剧爱好者们便将作自娱自乐,每当逢年过节,他们就自发地演奏起来,给节日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由于过年是中国传统中的最大节日,因此人们在这时的演奏也就最多,往往从除夕开始便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结束,所以这种表演形式便被人们称为“闹年锣鼓”。因为这套锣鼓是在节庆闲暇的时候人们玩耍时表演的,又称为“耍锣鼓”。又因为它所用的锣与鼓比舞台上表演用的要小一些,因此又称作“小锣鼓”。由于它的小,很适合在行进中表演,于是便与龙灯和狮灯的表演很好的结合起来。在龙灯、狮灯表演时,锣鼓队用“长槌”伴奏,在表演间隙或行走时便演奏“闹年锣鼓”曲牌。

“闹年锣鼓” 使用的乐器称为“四件头”,是由盆鼓、锣、钹与马锣四样组成。它既可以与龙灯、狮灯配合表演,也可以单独表演,还可以与唢呐配合表演,称为“套吹”。演奏时少则4人,多则6到10人。由于闹年锣鼓的曲牌都比较短,2分钟左右,因此,在演奏时常常都是将好几个曲牌组合在一起表演。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闹年锣鼓在川西地区颇为盛行,各县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自己的演奏队伍,还有的一个乡镇就有两三支队伍。在上个世纪40年代,闹年锣鼓可以说达到了高潮时期,当时每逢过年,成都周边郊县的数十支锣鼓队都云集彭州,在这里进行表演和比赛,时间长达10天左右。这些锣鼓队一般都由当地的民间社团出资组队,对于优胜队伍,组织者要给他们挂红,发红包,以示奖励。
      闹年锣鼓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又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民情风俗,从它那些独特曲牌名称可以看出,既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反映出历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提炼与概括水平,它既透露出现实生活的气息,又飘逸着浪漫主义色彩,它用锣鼓的表演方式记录和传承了川剧的内涵和外延。
      在闹年锣鼓曲牌中,有的还惟肖惟妙地模仿出了一些动物的声音和人们劳动场景中发出的声响,这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创作智慧和高超技艺。
      闹年锣鼓曾经为川西地区千千万万的百姓带来过欢乐和希望;充实了一代又一代艺人与观众的精神生活;以一种最为朴素的艺术方式陶冶着那个时代的众多生灵,并且折射出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成为了一页用民间乡土音乐记载的历史,对研究川西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今天,闹年锣鼓的传统曲牌不仅仍然可以用于民间演奏,而且还可通过音乐家们的借用、改造和创新等方式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创造出既富有传统文化风味又具有当今时代风貌的曲牌来,不仅传承、发展了这个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同时又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今天的时代气息,让这个已经沉睡的艺术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来。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