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围鼓

发布时间:2014-08-29

项目级别:市级

从清朝开始川剧围鼓就在濛阳民间流行;镇上的大户人家还在自家庭院修建了戏台子,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要请围鼓戏班到家里演戏。

在濛阳土生土长的阳友鹤,8岁进入金兰科社学习川剧,此后,一生致力于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围鼓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濛阳川剧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濛阳人不仅把围鼓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更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来参与。
      嘉庆十一年,成立了由38人组成的国友玩友协会,这是濛阳历史上第一个川剧玩友协会,濛阳的川剧活动,从此形成了戏班表演和民间坐唱并行发展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濛阳的围鼓川剧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观赏川剧,学唱川剧一度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镇上的川剧演出场地就有万寿宫、川王宫、太平寺和福建会馆、湖广会馆等8处之多,围鼓坐唱更是遍及镇上所有茶馆。
      改革开放以后,濛阳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的川剧文化活,不仅拥有一大批观众,同时还吸引了许多周边地区的川剧爱好者前来参与。濛阳玩友协会培养的濛阳女子川剧队和女子变脸表演更是独树一帜,别有魅力。
      濛阳的川剧玩友活动,将正统的川剧舞台表演艺术,延伸为民间文化活动,为川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这个浓厚的川剧文化氛围里,人们通过川剧的欣赏和演唱来满足娱乐需求,倾泻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的才华,享受在人生舞台上无法得到的一些精神满足,从而在心灵上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根植于民间的围鼓文化,给濛阳的广大百姓带来了无数欢乐和享受,对他们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乃至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濛阳围鼓文化的形成,对于研究戏曲艺术对民间文化活动的影响,也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