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

发布时间:2014-09-19

项目级别:国家级

古代的川西因种桑养蚕业发达,织造业应运而生,而兴盛的蚕织品的出现,又使民间刺绣日益兴起,近年从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铜像身上所着的衣饰,经过有关专家考证,衣饰上的花纹不是织造,而是刺绣,由此将蜀绣的历史改写,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发展到秦汉时期,已具有一定的技艺。从最早记载蜀地有绣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蜀绣至少在西汉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就已经具有一定的民间基础了。 蜀绣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一体的手工艺品,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施针严谨,线片光亮,针脚整齐,掺针柔合,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的技术特点和构图优美,刻画细腻,形神兼备,色彩明丽,气韵生动,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

蜀绣经过世代相传,技艺不断完善,风格逐渐形成,清道光以前,散布在广大民间的蜀绣艺人已相当普遍,人员众多,除闺阁女红外,逐渐出现了专业刺绣人员,并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刺绣作坊,相继成立了刺绣行业的领导机构“三皇神会”光绪二十九年成立了四川省劝工总局,在劝工局的影响和推动下,民间绣工的绣技也随之提高,同时也强调适销对路的民间图案,如表示吉祥喜庆的“鸳鸯戏水”、“喜鹊闹梅”表示富贵荣华的“金玉满堂”、“凤穿牡丹”表示民族文化的博古、瓦文、古钱,表示自然风光的山水、花鸟也有一些人物图案,如“麒麟送子”、“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吹箫引风”等,当时的产品,不仅散布在朝野上下,而且大量的被英、美、法等外国人士买去,传出海外。
      蜀绣的风格是由其独特的技艺表现出来的,即以针代笔,以线代墨,通过不同的针法和丰富的丝线色彩来表达任何画意。蜀绣针法经过整理。现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根据绣品的需要灵活选用。常用的针法有晕针、木石木 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为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发展了多种晕针,这些针法,不仅能准确地绣出熊猫的憨态,鲤鱼的灵活。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并且能恰当地表现其各类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以及人物穿着的纱、罗、锦、缎、单、夹、棉、毛等质感。“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让蜀绣在中国刺绣界独树一帜。

文化馆官方微信 文化高新APP
交通指南 办证指南 入馆须知 留言簿 楼层分布 图书馆 互动园地 返回引导页